大家好,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包周边是什么意思,薄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首先,我们分析一下嵇康为什么要非汤武而薄周孔。
2、当时,当政的司马氏集团表面倡导名教,实际上是把名教作为假面具。
3、名教一词,用孔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,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解释就是:故名教者,依魏晋人解释,即以名为教,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,亦即入世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。
4、其主张与崇尚自然,即避世不仕者适相违反,此两者之不同,明白已甚。
5、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,即主要表现在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大义,以及根据这种大义而衍生出来的一套礼法制度。
6、儒家在政治上主张兴灭国、继绝世、举逸民,要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。
7、可是曹丕取代汉朝时说是效法唐虞,接受禅让,到了司马氏集团把握政权时,也想效法禅让制,他们伐吴灭蜀、诛戮异己,还要美其名曰汤武征诛。
8、 嵇康认为当时的社会已是民之多僻,政不由己;季世陵迟,继体承资,凭尊恃势,不友不师,宰割天下,以奉其私。
9、若乃骄盈肆志,阻兵擅权,矜威纵虐,祸蒙丘山。
10、刑本惩暴,今以胁贤,昔为天下,今为一身,下疾其上,君猜其臣。
11、丧乱弥多,国乃陨颠!国家实质上已经到了君不君、臣不臣、濒临灭亡的地步。
12、所以说司马氏的名教只不过是借以掩盖他们丑恶形象的一套假面具,是用来攫取功名利禄得力工具,他们打着名教的幌子掩耳盗铃。
13、司马氏集团篡用了儒家的名教,使它完全变为阴谋夺权的工具。
14、嵇康看透了司马氏集团的良苦专心,因为他强烈的道德感遭到了现实的蹂躏,他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而最能击中要害的莫过于越名教而任自然、非汤武而薄周孔,以此揭开他们虚伪的面纱,把他们的罪恶昭示天下。
15、他由对名教的笃信转而对当时虚伪名教的激愤,进而发展为否定名教、超越名教。
16、这是嵇康人格的分裂,其本质乃是儒道关系的对立,自然与名教的对立,理想与现实的对立。
17、这貌似把名教放在了次要位置,但实际上却又赋予了名教以形而上学的根据,使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取得了精致以致迷人的形式。
18、嵇康则公开要求摆脱名教的束缚,认为名教不是出于自然,而是统治者造立出来的。
19、他指出:造立仁义,以婴其心;制为名分,以检其外;劝学讲义,以神其教,故六经纷错,百家繁炽,开荣利之涂,故奔骛而不觉。
20、他这番言论果然起效,司马昭的爪牙钟会就进谗说:嵇康,卧龙也,不可起。
21、公无忧天下,顾以康为虑耳!言论放荡,非毁典谟,帝王者所不宜容,宜因衅除之,以淳风俗。
22、所以鲁迅说嵇康有碍于司马氏办事,所以他就非死不可。
23、由此可见,嵇康对汤武周孔的菲薄仅仅是用来反抗司马氏所谓的儒家名教,并非周孔等人的思想学说。
24、唐长孺说:嵇康在原则上并不反对儒家所规定的伦理秩序,只是反对虚伪的名教。
25、他们理想中真率自然之人格,仍然与封建道德不可分割。
26、这就是说,统治者鼓吹仁义,是为了束缚人们的思想;制定名分,是为了约束人们的举动;办学讲经,是为了神化自己的统治。
27、所有这些最终只有一个结果,即把人引上了争夺名利之途。
28、而人生来都有食色之欲,欲望得到满足则自得其乐,人的天性是不乐意接受礼教束缚的,只因为当今学习儒家经典能使人得到荣华富贵,所以人们便以六经为太阳了。
29、这样,嵇康就把自然人的自然欲望与名教完全对立了起来。
30、因此,他同庄子一样赞美人类的自然状态,向往原始人饱则安寝,饥则求食,怡然鼓腹,不知为至德之世也。
31、若此,则安知仁义之端,礼律之文?进而把鸿荒之世,大朴未亏当作最理想的社会形态。
32、嵇康曾称老子、庄周,吾之师也,他的思想和道家确有继续关系。
33、但嵇康和庄子的生活态度大相径庭:庄子很随便,嵇康却很执着,他的人格形象是刚肠疾恶,遇事便发;庄子反对师其成心,主张和之以是非,而嵇康则师心以遣论。
34、他在《家戒》中宣言:若志之所之,则口与心誓,守死无二。
35、耻躬不逮,期于必济。
36、这种坚定自己志向、心口相应、言行一致、至死不渝的性格,并不是道家的人生理想。
37、嵇中散临刑东市,神气不变,索琴弹之,奏广陵散,曲终就刑,有令千古英雄折腰的雅量,这正是孟子舍生取义、以身殉道的原则精神。
38、所以鲁迅先生早已指出,嵇康之所以反对礼教,是因为当时统治者打着以孝治天下的幌子进行篡弑掠夺,并利用名教的名义,加罪于异己之人。
39、由此可见,嵇康在骨子里是儒家式的理想与理念。
40、在当时残酷的险恶环境里,这种理想与信念遭到了强大的压抑,反而与道家自然无为的消极一面病态地结合了起来,构成了他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。
41、这种矛盾的总根源和本质乃是真诚自然与虚伪狡诈的对立。
42、 其次,魏晋时代是礼乐大崩坏的时代。
43、嵇康既有目送归鸿,手挥五弦的飘逸潇洒,却更有弹琴咏诗,聊以忘忧;贵得肆志,纵心无悔的难以排遣之忧思,这又是多么执着!可以说,嵇康出于对虚伪名教的激愤而反对礼乐,但与孔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一致的。
44、这正是孔子音乐精神的延伸。
45、嵇康同孔子一样,都不否认音乐具有满足人们正常欲望的功能,自然欲望是真诚的;用音乐来教化民众的方式也应该是潜移默化,自然而然。
46、他们二人一生都在执著地追求真诚自然,强烈地反对狡诈造作。
47、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追求,在那个布满狡诈虚伪的社会中,嵇康的思想变得极其矛盾复杂,从而导致歧义纷纭。
48、 再次,结合嵇康的一生,可以看出,非汤武而薄周孔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摆脱了儒家思想,彻底否定了儒家思想。
49、 第一,从出身教养上看,他和儒家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。
50、嵇喜在《康传》中说:家世儒学,少有俊才,旷迈不群博洽多闻。
51、嵇康的字是叔夜,这就难免使人联想到《论语微子篇》中称赏的周有八士,这八个有教养的人,其中之一即谓叔夜,是偶然的巧合,还是有意为之?嵇康虽然说自己不涉经学,但《晋书嵇康传》却说他学不师受,博览无不该通。
52、从《难自然好学论》中还可以看出嵇康对《六经》研究得何等透彻。
53、否则他何以去戳穿以《六经》为太阳的士君子们的假面目?也就更谈不上菲薄汤武和周孔了。
54、嵇康写的《家诫》完全是用儒家的礼仪道德教育儿子。
55、嵇康教导儿子待人处世的一些原则和方法:对待长官,最好敬而远之,不要过分亲密,也不要经常往来,假如非去不可,一定要同众人一起去,一起离开,不要最后走,更不要留宿,因为当官的,总不免要询问一些外面的事情,假如某件事暴露了,当事人便会以为是你说的,使你有口难辩。
56、假如有人相互争辩,而你又不知道是非得失,一定要避免参与,要静观其变,最后是非自见,至于一些小是小非,干脆不予理睬,即使有人问你,你也要以不明白回答他所有这些,都符合儒家的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
57、 第二,从交友之道上看嵇康对儒家思想的继续。
58、他在《绝交书》中说:夫人之相知,贵识其天性,因而济之。
59、这和孔子说的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,小人反是两者相似。
60、当初竹林七贤啸傲畅饮,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,他们算得上是志同道合,但山涛后来却一改初衷,投靠了司马氏,嵇康当然要与他绝交。
61、因为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
62、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,他的行为在客观上符合了儒家的思想。
63、然而,对待吕安,嵇康则挺身而出,为吕安蒙受不白之冤而辩护,最后不惜牺牲生命,这正是儒家的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的精神。
64、在生死攸关之际,他没有以庄子忘物忘己来逃避社会,他有强烈的是非之心,一定要显明臧否,所以他才能刚肠疾恶、轻肆直言,遇事便发。
65、至于他说要做一个无馨无臭的人,那只能是他精神上的一种慰藉和旷达。
66、由此可见,他在交友方面的所作所为正如孟子所说:由仁义行,非行仁义。
67、而这才是真正的儒家仁义。
68、那么,非汤武而薄周孔就不能看作是嵇康摆脱儒家名教的标志。
69、所以,司马昭虽然内心恼恨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,但他在名义上却不能以这句话给嵇康定罪,而只能借吕安之事除去了他的心腹之患。
70、 第三,在生活志趣上,嵇康认为穷达有命,亦有何求。
71、这几乎脱胎于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
72、所以嵇康甘守清贫,他认为:世之难得者,非财也,非荣也,患意之不足耳。
73、意足者虽耦耕圳亩,被褐啜菽,莫不自得;不足者虽养以天下,委以万物,犹未惬然。
74、《绝交书》中也说:今但愿守陋巷,教养子孙,时与亲旧叙离阔,陈说平生,浊酒一杯,弹琴一曲,志愿毕矣。
75、孔子不也赞赏这样的生活吗?他在《雍也篇》中说: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
76、贤哉,回也!两种生活何其相似,他们都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,身处贫贱,却不改变自己美好的品德,难道这种做法是菲薄孔孟? 第四,嵇康承认汤武周孔是先贤圣人。
77、在《管蔡论》中他推文王、武王、周公为三圣,虽然他为管叔、蔡叔翻案,这是为自己参与毋丘俭谋反一事辩护,但他并未因此而非难周公,反而赞赏周公赏罚不避亲戚,荣爵所显,必钟盛徳,戳挞所施,必加有罪。
78、斯乃为教之正体,古今之明义也。
79、在《绝交书》中他称孔子为君子,以柳下惠为达人,而孔子也认为柳下惠虽然降志辱身,但仍能做到言中伦,行中虑。
80、能坚持直道。
81、这和嵇康的见解同出一辙。
82、嵇康出于对虚伪名教的激愤而菲薄汤武周孔,但与孔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一致的。
83、由此看来,嵇康菲薄的汤武周孔是司马氏标举的所谓圣人,而绝不是嵇康心目中的传统儒家思想的代理人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转载请保留链接:http://www.722.win/3534444.html